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 文化
  • 2025-10-29 19:21:16
  • 1822
摘要: # 一、《与妻书》原文《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还展现了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以下是《与妻书》的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

# 一、《与妻书》原文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还展现了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以下是《与妻书》的原文: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汝其勿悲!

>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不必过悲。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 二、对照翻译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与妻书》的对照翻译如下: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 意映爱妻:我此刻写下这封信时,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了阴间的鬼魂。我写这封信时泪如泉涌,无法继续写下去而想搁笔不写;又怕你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死去,以为我不知道你不愿意我死去。所以我就忍着悲痛给你写这封信。

> 我非常爱你。正是这种爱我的感情使我勇敢地面对死亡。自从我遇到你以来,我常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遍地都是血腥的乌云和满街都是凶残的恶犬(指当时的社会环境),能称心如意、快意恩仇的又有几家呢?司马相如曾因思念妻子而泪湿春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我不能像他那样忘情于爱情。古语说:“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用我对你的爱来帮助天下人去爱他们所爱的人。因此我敢于先于你死去而不顾你。你体谅我的心情,在哭泣之余也会想到天下人,并且会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 你不要悲伤!

>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开始听了很生气,并且责怪我不顾惜你。后来经过我婉转的解释,虽然你说我的话不对,并且没有说什么话来反驳我。我的意思大概是说:因为你太弱小了,一定承受不了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让你承受痛苦,我内心不忍。所以我宁愿让你先死来承担悲痛。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 我真的不能忘记你!回忆起后街的房子:从大门进去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堂,又经过三四次转折后有一个小厅堂,在小厅堂旁边有一个房间是我们两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的时候,在冬至前后的一个晚上窗外稀疏的梅花筛下月影,在月光下隐约可见;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细语地说话。有什么事情不谈?有什么感情不诉说?现在回想起来只留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逃家回来的时候你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有远行时一定要告诉我让我跟着你走。”我也答应了你。前十多天回家时就想趁便告诉你这件事。但和你面对面时又不能开口说。因为你是怀孕了更怕承受不了悲伤所以只是天天喝酒买醉。唉!当时我的悲痛之情是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守到死。但是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去;盗贼可以使人死去;被列强瓜分的时候可以使人死去;贪官污吏虐待人民的时候可以使人死去;我们这些生活在今天的中国的人,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时间不可以死去。到那个时候如果让我眼睁睁地看着你死去或者让你眼睁睁地看着我死去我能做到吗?或者你能做到吗?即使我们不死也要离散不能相见只能两地相思骨化为石试问古来有几对破镜能重圆?那么和死相比痛苦更多。那该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亏都还活着。天下那些本不应该死却死了、本不愿意分离却分离的人数不胜数。像我们这样钟情的人能忍心吗?这就是我敢于不顾一切地去死的原因。我现在死了没有什么遗憾了。国家的事情成功与否自有同志者在。

> 你体谅我的心情,在哭泣之余不必过于悲伤。我非常爱你所以为你的打算只怕没有周全的地方。你有幸嫁给我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自己。唉!手短情长所未尽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你只能从我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了。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离开我那么你是否能在梦中见到我呢!悲痛!辛未三月二十六日四鼓时分意洞亲笔。

# 三、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还展现了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爱意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林觉民在信中提到:“吾至爱汝”,“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愿意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并且希望妻子能够理解他的决定。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黑暗。林觉民认为自己和妻子都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死去。这种对生死的坦然态度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妻子的担忧:“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这些描述反映了他对妻子的担忧和不舍之情。他希望能够在临行前告诉妻子自己的决定,并且希望妻子能够理解他的决定。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吾今死无余憾”。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妻子的担忧:“汝其勿悲”,“不必过悲”。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对妻子的关心和爱护。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妻子的担忧:“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这些描述反映了他对妻子的担忧和不舍之情。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吾今死无余憾”。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

《与妻书》原文与对照翻译: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林觉民在信中还提到了他对妻子的担忧:“即欲乘便以此